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

淺談劉慈欣的「三體」

( 本轉貼文章包括劉慈欣科幻小說《三體》的劇透,各位繼續閱讀下去前請慎重考慮。敬希垂注。 )




















有人說「三體」是「中國最好的科幻小說」,何謂最好,沒有標準定義,也無謂爭拗。不過若果說「三體」是中國至今「最好看的硬派科幻小說」,基本上,我是贊同的。

──加上「至今」二字,是因為這書在寫作技巧上,仍有改進空間。直覺勝於任何客觀分析,在我開始閱讀「三體」時,是已經同時持有一套三冊完整故事在手的了,一直讀下去,到了第二冊的中段,終於禁不住,找了另一本篇幅較短、情節較輕鬆的小說閱讀,緩一緩之後,才繼續把餘下的「三體」讀完。若真能令我一口氣把三冊書讀完的話,我便認為那「好看」二字真正無愧了。

在百事繁忙之下,讀完「三體」這皇皇巨著,已經不是易事;要為它寫一篇讀後感,簡直可以用「吃力不討好」來形容。在這篇讀後感中,我會盡量避免劇透,因為始終,科幻迷可能不知已經等待了多少年,才等到這麼高水平的科幻小說了。

在說感想之前,雖說不想劇透太多,但故事大綱,仍要一寫的。

  

故事由中國「文化大革命」時期開始,據說由於這一設定,導致「三體」一書在開始時並不能直接出版單行本,而要先在「科幻世界」雜誌上作連載,但宏觀整個故事,「文革」只是作者最隨手可用的其中一道「導火線」,因為故事需要一個叫主角對人類極度失望的環境,所以當她發現可以把訊息傳達到太空遠處的方法後,在得到來自宇宙另一世界的回覆後,在獲得極遙遠處的嚴厲忠告後,仍然選擇發出回應。於是,地球的位置被確認了,懷有惡意的三體星人向地球進發,並以超科技的智子鎖住了地球科技進步的瓶頸;「三體」的基礎故事,便是描寫地球人如何在強弱極端懸殊的情形下,求存求勝的情節。

「三體 1」和「三體 2:黑暗森林」的故事,空間幅度大至太陽系之外數光年處,已顯出作者的野心及氣魄,但相比「三體3:死神永在」相比,又是小巫見大巫了。「三體 3」的故事,一直無限擴展,擴展到宇宙滅亡及重生的程度,格局之宏大,簡直不可思議。複雜到那樣的情節,要簡述都不大可能了,也不想打擾大家閱讀之時的雅興,唯有請各位自行閱讀可也。


廣泛之至的科學知識

故事由現代開始,發展到最後,連時間都已失去意義了,其間地球上發生的事極多,而且是全個地球、各個階層都牽涉在內;人物多,事情多,作者又寫得仔細,所以需要的知識很廣泛。在來自宇宙的侵略下,世界局勢不斷變化,社會、政治、文化都隨之產生變數,所以要寫成「三體」這書,作者要具備包括天文學、物理學、生物學、社會學、心理學等等的知識,也要有軍事、戰略等方面的認知,才能寫得如此詳細立體。──而且不止於現時的科學知識,還有「將來的科學知識」。構想「將來的科學知識」的可能性,大概也就是科幻小說的最核心定義了。

劉慈欣的寫作功力很高。「三體」一書,最令人咋舌的當然是它的故事意念,但他的說故事技巧也高,故事逐段寫出,段落之間環環相扣,讀者在不知不覺間,原來故事的大格局已經架設起來了。作者有一些說故事技巧,運用得尤其出色,其一,是「視點變換」,同一事件,透過不同參與人士的視野描繪,幾下手腳,便能讓讀者明白過來了,而且又令能文章產生變化,減少沉悶感覺,值得欣賞。

另一種技巧,姑且可以稱之為「場景設定」(Scenario Setting)。例如在說故事之中,作者加插了幾位屬於普羅百姓的三位老人家,本來看起來,只是從多一個視角描述世界上發生的事,但當事情發展至地球人類要考慮逃離星球時,原來幾位老人家,正好可以用作代表了社會上幾種典型的反應,從他們的對話之中,讀者已可推想出社會上的辯論情況大概如何了。

又例如在書中,作者以同樣用「三體」命名的線上角色扮演遊戲,讓讀者幾乎是以第一身的感受,了解三體星人的生活環境及苦況,也同時透過遊戲中多次重生的世界,多位沿用我們熟悉的歷史人物的名字和處事手法之領導,讓讀者感受到三體星之前的確是已試盡各樣方式,仍無法改善生存環境,從而明白三體星人進佔地球的決心。這種手法,作者運用之時亳不著跡,卻正正可在最自然易讀的情況下,深入淺出地,解釋了一些即使平舖直敘也難以叫人明白的現象。

上述兩種技巧,都需要借助不同角色令情節活絡起來。劉慈欣筆下的人物,個個生動,真可以配得上「連人帶話一齊來」的說法,對白的內容和語調,都正確反映了他們的身分、年齡、背景、性格,在在恰如其份,真不知作者的知識遼闊到怎樣程度,對人的觀察細膩到怎樣程度,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。


不無改善空間

由於在地球及三體星之間的對戰,在不同的階段,互有領先,讀者閱讀之時,心情也隨著事情而起伏;當情節推進更急更快時,那些心情起伏也更急促了,問題便出現。有時危機剛剛出現,讀者心情緊張起來,都還未及消化,事情又已經解決了;一些開心愉快的場面,讀者正要投入,新的一輪危機又至。在不很長的篇幅之內,不同性質的事件都出現了,出現了「抵銷效應」,便影響整體的效果了。

這篇讀後感寫於2011年年初,執筆之時聽說台灣快要推出「三體」的繁體字版本了,分冊方式應和「重慶出版社」的簡體字版一樣,個人以為,若能適當地加以較細分冊,讓讀者在每看完一冊書後,能稍停下來,有足夠的時間讓感覺沉澱,故事的餘韻便會更佳了。

看完「三體」首兩冊,相信很多讀者都和我一樣,感覺故事已經十分完整了。那第三冊故事又會如何繼續呢?原來第三冊中所發生的事,比之前兩冊加起來的還要多出許多倍。在「三體 3」書前有如下的一個「紀年對照表」:

   危機紀元        公元 201X 年 ─ 2208 年
   威懾紀元        公元 2208 年 ─ 2270 年
   威懾後         公元 2270 年 ─ 2272 年
   廣播紀元        公元 2272 年 ─ 2332 年
   掩體紀元        公元 2333 年 ─ 2400 年
   銀河紀元        公元 2273 年 ─ 不明
          DX3906 星系黑域紀元     公元 2687 年 ─ 公元 18906416 年 
   647 號宇宙時間線      公元 18906416 年啟動

看那最後的紀元數字!「三體 3」的故事便是龐大到如此的程度了。可惜也由於「三體 3」的情節更豐富,變化更密,上述的「抵銷效應」便更明顯了。不知各位已看完「三體 3」的朋友有否同感,這第三冊的構想比起首兩冊超越了許多,但論到餘韻,則反而不及「三體 2」掩卷之時了。

有朋友說「三體」的毛病之一,是太過長篇大論,這是以局部評全體,似乎有所偏頗了。事實上,劉慈欣在某些地方,的確太過長篇大論了,但整體而言,他的文筆仍屬精簡一類。三冊書中,包含著數不清的大場面,描述文字的篇幅長短節奏快慢等等,都掌握得很恰當。例子之一是智子在以秒計的瞬間之內,毀滅地球戰艦的動態描寫,當時事情發生的實際時間極短,所發生的事情極多,如果描寫得太多的話,讀者不能感受到智子的超速,但描寫得太少的話,又不能讓讀者感受到艦隊之混亂,劉慈欣現時的處理極佳。當書中類似的高水平描述例子多不勝數之時,我們便不能輕易以「長篇大論」四個字概括了對作者文字功力的評價。

書中最容易令人產生「長篇大論」感覺的,通常在於大段大段的對白。在單行本中,足足一版、大半版的對白,劉慈欣真是可以把它們以一對括號框上了,不分段地直寫到尾,本來看得頗暢快的小說,一到這些位置,便卡住了,因為不細讀又怕以後的情節看不明,要細讀哩,眼睛也累了。這真是寫小說的技巧問題了。

寫的小說以清簡易讀聞名的倪匡,他的作品中如果遇上這種情況,一定會找辦法把大段的對白斷開的,有時會加插一個人物在跟主講者一問一答,有時會橫筆描寫一兩句旁聽者的反應,有時會讓講者在中間做些動作,如停下來喝一口酒之類,「才繼續道」。香港著名漫畫家、花名叫「牛佬」的文啟明曾在文章中,回憶初出道時曾獲「畫壇教父」黃玉郎教導漫畫主編之道,當中有涉及旁述及對白文字之處理者,竅門之一也很簡單,就是在必要有那麼大段文字時,把一大堆的文字,化成較細的幾堆文字了。


嚴肅作品輕鬆處

上面提及的技巧,只能算是小技,劉慈欣要注意、要改善的話,也很容易;另一個我認為屬於會影響整套小說的大問題,則屬於個人風格,是難以變改的了。是什麼呢?

我不認識劉慈欣其人,不清楚他的性情如何,但所見他書中的人物,不論性別,不論身分,不論遇上什麼問題,都冷靜得出奇,不會大吵大鬧,不會大哭大笑,如何重大的事情也好,只會理性地自怨自悲,而不會感性地痛哭流淚;即使是因為自己的錯失,引致地球即時失守,被外星文明侵入了,也都如是;即使在最後的最後,另一次的錯失,引致出現更巨大億萬倍的遺憾時,也仍如是。「三體」讀完之時,未能像當年讀完那短小許多的經典之作《最後的問題》之後,能帶出叫人深思的餘韻,我想這個寫作問題,影響至巨,始終小說太過理性,便會呆板了。

劉慈欣的筆下也不是沒有輕鬆一面的,不過也都是屬於嚴肅中見幽默的一類,而非詼諧搞笑。印象最深的兩個例子都是在「三體 2:黑暗森林」之中。

第一個例子在第 154 版,面壁者之一,美國前國防部長泰勒求助於身為恐怖分子頭子的宿敵,他把一套書送給那老人;書中並無明言那是什麼書,但之後作者又怕讀者看不明白,提到了謝頓的名字,又再加一個註腳,說明謝頓是美國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名作「基地」中的主人公,而且還在對白中,提到那老人曾以這小說為自己的組織命名。那麼那老人是什麼人、那是什麼組織,不是很明白麼?又,在同書第 216 版,有一個角色「兩手一攤」說:「如果其他可能都被排除,剩下的一種無論多麼離奇也是真的……」那又是向誰人致敬了?能看得明白者,當發出會心微笑。

香港科普作家李偉才博士形容此書「達國際水平」,誠哉此言。喜愛閱讀科幻小說的朋友,「三體」一書,不容錯過。

作者:龍俊榮 || 轉載自「香港科幻會。賞析與專論」網頁 || 2011年01月9日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